經文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長行的第二部分,是佛開示。內容分三:第一,讚許;第二,佇聽;第三,正答。

  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是第一讚許。就是佛先讚歎,後開許。

  「善哉!善哉!」是佛重複讚歎普賢菩薩的善問,因為這一問,不但能利益現在本會的大眾,還能利益未來的眾生。

  「如幻三昧」。三昧,是正受的意思。什麼是正受呢?一切境界不受,就是正受。怎麼做到一切境界不受呢?了知一切境界如幻,就能做到。當我們遇到順境的時候,知道順境如幻;遇到逆境的時候,也知道逆境如幻,這樣就不會因為順、逆境而生起貪愛或瞋恚的心。不生貪瞋的心,就不會被境界轉,不被境界轉,就能做到一切境界不受,這就是正受。

  這個三昧正受,是怎麼得來的呢?就是由修習如幻得來的,所以稱為「如幻三昧」。菩薩修習如幻三昧,有什麼用處呢?它有很大的用處。菩薩如果了知生死如幻,就能夠很勇敢地入生死海,不怕受生死苦,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很怕受各種苦,輪迴的苦、每天生活上的苦……,所以發願要到一個完全沒有苦的地方,那個叫「極樂」的地方。為什麼恨這個娑婆世界,而欣愛那個極樂世界呢?就是因為不了解生死如幻,苦也是如幻的,才發願要到那個完全沒有苦的地方,就是活著的時候,沒有辦法承受各種的苦,對苦的堪能性比較弱,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不明白如幻三昧的道理。菩薩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地發願來這麼苦的娑婆世界?就是因為明白生死如幻,一切的苦也是如幻的,這個對菩薩度眾生來講是非常的重要。你說要了生死、入涅槃,涅槃是真實的嗎?涅槃也不是真實的,所以菩薩同時了解涅槃如幻,因此能不住涅槃而度眾生,這就是如幻三昧的大用處。

  「方便漸次」,就是如何下手修習如幻三昧的方便,以及循序漸進的次第。明白了方便和漸次,才能進一步修習,達到遠離諸幻。

  「汝今諦聽」,是佛令本會的大眾審諦而聽(就是諦聽),必須聞思修三慧同時生起,才能稱為諦聽。

  「當為汝說」,是佛開許說示。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是第二佇聽。佇的意思,就是站了很久,叫做佇。因為普賢菩薩一直站在旁邊,其餘的大眾也是,站著聽很久,所以叫佇聽。普賢菩薩很歡喜能夠承受法音,和大眾一起靜默而聽。

  接下來,是第三正答。分長行和重頌兩個部分。長行又分三:第一,略示所依;第二,廣釋前難;第三,總結。

  首先是略示所依。略示所依的意思,就是簡略地開示一切幻化的所依。

  我們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一切眾生」,是上對菩薩、二乘而說,下對六凡眾生而說。

  「種種幻化」,是說由無明而起的身、心、世界,也就是正報和依報,不但六凡眾生的染法是幻化,菩薩二乘的淨法也是幻化,所以說「種種」。

  「皆生」,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是怎麼來的呢?這邊就說了,「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都是來自於如來圓覺妙心。因為這些由無明所起的種種幻化,都沒有它的自體,沒有自體,就必須假藉所依,所依的就是圓覺妙心。如果是依本覺心體為因,根本不覺為緣,就會生三細,再依業識為因,境界為緣,就會長六粗,這樣從真起妄,便生出六凡眾生,種種幻化之法;如果依真如內熏為因,如來教法外熏為緣,發起信、解、行、證,就能返妄歸真,生出菩薩、二乘眾生,種種幻化之法。一個是從真起妄,一個是返妄歸真,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就無自性,也都是幻化之法。所以不要以為修行成佛,佛就是真實的,也是因緣所生、幻化之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著在一切的法門上,或者是有一個真實的我,在修真實的法門,成就一個真實的佛,這樣就是又落入無明,不明白這個幻化之法,都是來自於如來圓覺妙心(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所以不論是六凡的生死染法,還是菩薩、二乘的涅槃淨法,都不離圓覺妙心。

  「如來圓覺妙心」,就是自性清淨的真心,這個真心離一切相,所以稱為「圓」(只要還著在任何一個形相上,都不能夠叫「圓」);非斷滅空,所以稱為「覺」;雖然處在染法,而不被染污,所以稱為「妙」;堅實不被摧毀,所以稱為「心」。圓覺妙心的這個「心」,就是說明它是堅實不會被摧毀的。這個圓覺妙心,雖然凡聖共有,但只有佛能圓證,所以標上「如來」二字。

  一般所謂的「心」有四種:

  第一,肉團心。就是凡夫的心臟。

  第二,緣慮心。就是第六意識,不斷不斷去攀緣外境的這個心。

  第三,集起心。就是第八識,因為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所以稱為「集起心」。含藏在第八識的種子遇到外緣,才生起了種種的現行,這所有的種子,都含藏在我們的第八識,所以一切的現行,都從第八識的種子所發生的,所以稱為「集起心」。

  第四,堅實心。就是指圓覺妙心,因為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不會被任何生滅法所摧毀,所以稱為堅實心。

  現在說一切眾生種種的幻化,不是無中生有的,都是來自於如來圓覺妙心,以上就是第一略示所依(說明種種幻化,依於真心而有)。

  長行的第二,是廣釋前難,就是詳細解釋前面三個問難。內容分二:第一,說明「幻滅覺存」,用來解釋前二難;第二,「勸修幻行」,用來解釋第三難。

  首先是解釋前二難。

  我們看經文: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這是用比喻來解釋前一段的文義。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就猶如虛空中的花朵,好像是從空而有。虛空中本來並沒有花朵,只因為眼睛生病了,才看見虛空裡有花朵,既然眼睛生病了,花朵就依空而現,所以說「從空而有」。同樣的,圓覺妙心中也是畢竟無生,只因為迷失了心性(起無明),才會妄見有身心世界,既然是迷失了心性(起無明),一切眾生種種幻化,就依圓覺妙心而現,所以說「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等到眼睛的病好了,才發覺虛空中沒有花朵,這時花朵好像在虛空中滅了,而虛空之性常在,所以說「空性不壞」。這個虛空之性,不會因為花朵在虛空中滅了,也跟著滅。同樣的,我們的圓覺妙心,也不會因為種種幻化滅了,也跟著滅,所以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就是下面的經文: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幻心,是指無明;後面的幻,是指身心。一切眾生由無明所起的種種幻化,還是要依如幻的身心修習,才能滅除,所以不妨以幻(身心如幻)除幻(無明如幻)。這是解釋前面第一個問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等到一切的幻化都滅盡了,圓覺妙心仍然存在,所以說「覺性不動」。這是解釋前面第二個問難:「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前面是這麼問的,所以,這裡回答:「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一切幻化雖然滅盡了,但不入斷滅,還有圓覺妙心常住不動。為什麼呢?因為圓覺妙心本來不動(本來沒有生滅)。種種幻化,生時並不是真實生,滅時也不是真實滅,是因為有無明、無無明,才見幻化有生、有滅,幻化雖滅,而覺心不動;同樣的,虛空中的花朵,生時並不是真實生,滅時也不是真實滅,是因為眼睛有病、無病,才見花朵有生、有滅,花朵雖滅,而虛空長存。

  說「覺心不動」,這個覺心的「覺」,是有?還是無?為什麼說它不動呢?

  我們看經文: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覺心的這個「覺」,是絕一切對待的覺,如果是依幻而說覺,就是有對待,而不是真覺,所以說「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圓覺妙心,是沒有生滅的;而能覺妄的這個覺,是有生滅的。因為是對緣而起,所以是幻。所謂的對緣而起,是依如幻身心無明,而說覺幻的覺,是對幻所立的覺,所以是對緣而起。既然是依緣起、有對待,因此說「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如果說依幻而說覺,亦名為幻,那麼離幻而說覺呢?就是說離一切幻化,而有一個獨立的覺,也就是諸幻盡滅,而覺心獨立,這個覺總不是幻吧!如果認為離幻而有一個本覺,這樣仍屬對待,並沒有離開見思,所以說「猶未離幻」。

  「說無覺者,亦復如是」。你說依幻而說覺,不對!離幻而說覺,也不對!那麼,我說這兩種覺都無,這樣總對了吧!因為覺幻的覺如幻,離幻的本覺也如幻,如幻,就是無,所以說無覺。如果是認為諸幻滅盡,而覺不存的話,也還是幻。為什麼呢?因為圓覺妙心不屬於有、無,如果還有一念無覺存在,也還是幻,所以說「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因為真心離念,只要還有起心動念,無論是說有覺還是無覺,都沒有離幻。一直要到有無俱遣,分別不生,圓覺真心,自然顯現,這時才發覺本來沒有幻化(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所以說「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top0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