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道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八苦
思惟六苦
思惟三苦
思惟別苦
思惟集諦(一)
思惟集諦(二)
思惟集諦(三)
十二緣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中士道導讀

  廣論的中士道,是修解脫輪迴之道,內容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發起想要解脫三界輪迴的心;第二部分是檢查出離心是否真正生起;第三部分是除去對厭離心所有的分別執著;第四部分是說明趨入解脫道的條件和方法。以下是根據這四個部分的次第,作簡單的介紹:

  禮敬彌勒菩薩——本論道前基礎的「歸敬頌」禮敬文殊菩薩,代表智的傳承;此處禮彌勒菩薩,代表悲的傳承,說明本論悲智圓滿。

  引言——修下士道成就,雖得人天勝位,但仍未跳出輪迴之苦,若貪著善趣就是安樂,終究會再墮惡趣,惟有對三界生起出離心,欲求解脫,才是究竟。而且不求自我解脫,也無法生起不忍見眾生尚在三界苦海漂流的菩提心。所以中士道修出離心、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也是為了引入上士道的發願度眾,不能不生起希求解脫的心。

、正修意樂

一、何謂希求解脫之心——不再受生死輪迴之束縛叫解脫。煩惱和造業,是使我們生死相續的二大力量,我們所要努力的是修一切對治法,使煩惱不生,不再相續造業,就切斷輪迴的因緣,解脫了。

二、如何發起希求解脫之心——從觀輪迴生死所有的過患,了知三界中唯有苦,沒有樂,就會生起從苦中解脫的心。方法有二:一是思惟苦集二諦;一是思惟十二緣起。分別說明如下:

1、思惟苦集二諦——

(一)苦諦——

1)苦諦之意義——四聖諦苦集滅道中,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此處不先說集諦,反說苦諦,因為有情眾生若不知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樂,如何會想到除去帶來苦的因呢?所以,佛先宣說三界種種苦相,使眾生發起解脫生死的心。

2)正修苦諦——

思惟生死總苦——

八苦——指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等八種苦。八苦中以生苦和五取蘊苦最為重要,生苦的部分,入胎經詳云住胎、出生之苦,讀之馬上生起厭離心。因為論及不淨觀,所以師父特別節錄不淨觀的四種思惟對治的修法,供學者修學。五取蘊苦非常深細,但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輪迴之因,宜好好思惟修證,證到無我了,不再執五蘊為我,就解脫輪迴苦了。

六苦——包括無定過患(生死流轉,每一世的關係完全由業力支配);無飽足過換(一念貪,永無飽足,永墮輪迴);數數捨身過患(數世死亡後堆積的白骨,高如須彌);數數結生過患(輪迴太久不知厭離,繼續受生);數數高下過患(受生在六道中,善趣惡趣高下不定);無伴過患(死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三苦——即壞苦(樂受的壞滅之苦);苦苦(輪迴的本質已經是苦,再加上隨時生煩惱,是苦上加苦);行苦(是行蘊的作用,相續不斷的推動輪迴)。這三苦都包括和煩惱相應的心法、心所有法。

思惟生死別苦——

三惡趣苦——請看廣論(二)「下士道」的三惡趣苦。

人苦——八苦中除去「五取蘊苦」,其他的七苦都是人道的苦。五取蘊苦是三界都有;而三惡趣苦在人道中也可見,如奴隸、飢民便是。

非天苦——指阿修羅道的苦,阿修羅雖有天的福報,但瞋心太重,常處身心熱惱之苦;雖有智慧,但不能體證四聖諦,無法開悟。

天苦——天道苦分欲界天的苦:初死時的五衰相和死後必墮下處之苦,以及與非天戰鬥時肢體破裂截斷或死亡的苦;還有色界、無色界二界天人之苦:當他們的禪定力盡時,煩惱即起,又墮輪迴,所以仍然有生死不得自在之苦。

(二)集諦——

1)煩惱之產生——集諦是苦的因,眾生有煩惱才會造業,造業才會輪迴受苦,所以探討輪迴之因,就要先解決煩惱這個問題,煩惱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以下分別敘述:

煩惱之總相與別相——凡是使我們的心相續處在不安的狀態的那個法,就叫煩惱,這是總相。別相是十煩惱:貪、瞋、慢、無明、疑、壞聚見(薩迦耶見)、邊執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若欲詳細瞭解煩惱的問題,請參閱百法明門論

煩惱之生起次第——唯識學中有二派不同的說法:或說無明,或說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道理皆通,重點在知道煩惱的根源,而能因此去除煩惱。

煩惱產生之因——原因有六:煩惱的種子遇緣而現行;順逆境引發不同的煩惱;惡友的引誘而生貪著世間法;聽聞邪法而生煩惱;串習力的作用增長煩惱;非理作意而有煩惱。

煩惱之過患——煩惱是損害我們修行最大的怨敵;不但這一世傷己傷人,還受大師和護法聖者的呵責,喪失一切利益,下世或者生生世世都會墮在八難等處。煩惱使我們退失善法,永遠無法證得寂靜、涅槃。

2煩惱造業之理——

業的種類——

思業——就是自己的心在隨境而轉之後,所相應的善、不善及無記的心所意業,此中並介紹善、不善及無記業各別造成何種果報的差別。

身、語業——表現在身體和言語上的業。

業形成之因——業是造成輪迴的原因,也是決定投生善惡趣的力量,這股引生後有的的業力,是凡夫才有;已見空性證無我的聖者,縱然還在六道受生,但不會再造新的引業。此段除分別凡夫與聖者的引業不同外,並說明資糧道和加行道上的修行人,雖造善業,還是屬於集諦所攝的原因。

3)死亡與投生之理

死緣——死的因緣有:壽盡而死;福盡而死;非時死(橫死)。

死心——死時的心念有三種:

善心死——平日串習善法,臨終心中生起信等善念。

不善心死——造惡業多的人,臨終時曾造惡業的情境或地獄餓鬼道的景象現前。

無記心死——生前行善和不善,沒有明顯的善不善業,臨終又無人提醒,便呈無記心。

神識離身之理——神識是最初托胎和最後捨身的地方,論中沒有細說此理,因此師父特別加入一段臨終四大分散的次第,以及神識離身時的狀況,以便學者進一步了解。

中陰身之理——神識離身的那一剎那,就是中陰身的開始,它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臨終對「我愛」的執著,二是善不善業已經薰成,隨業投生。此處對中陰身的形成與義理,有細密的解說,破除了一般人的誤解。

投生之理——包含中陰身入胎的次第;入何種姓;投生何道等的內容。

2、思惟十二緣起

(一)十二緣起每一支分之別——這十二支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中各各分別介紹清楚。

(二)十二緣起支分大略涵攝之內容——共分四個部分:能引支(包括無明、行、識三支);所引支(包括名色、六處、觸、受四支);能生支(包括愛、取、有三支);所生支(包括生、老死二支)。

(三)十二緣起幾世圓滿——十二緣起包含了幾世的因果關係,讀之便能了解,如果不想受輪迴三界之苦,就必須思惟其道理,才能真正從生死中還滅。

(四)十二緣起涵攝之義理——此中引述各經論中的例證,說明十二緣起的道理,是讓修行人從無明中覺醒,進而薰習成佛的微妙習氣的最殊勝的方法。

Ⅱ、出離心生起之心量

  思惟苦集二諦和十二緣起之後,究竟能生起多少心量的出離心,全看想要逃離三界火宅、想要寂滅、證得涅槃的心有多迫切。大乘行人都知道,真實的出離心是真實的菩提心的根本。

Ⅲ、修出離心宜排除之錯謬分別

  說明小乘、大乘及密乘行者,修習出離心的差異性。小乘者墮在寂靜;大乘菩薩非常厭離三有,但為攝受眾生,因悲願力而在三界中受生;密乘行人也具備厭患生死的條件,以趣入究竟無我的真實義。

Ⅳ、趨入解脫道的條件與方法

  從前面思惟到此,已知三界中的安樂盛事,都是水中月影,虛幻不實,終究是苦。而怖畏此苦,只有生起出離心,斷除生死,不再輪迴,但是要如何修習,才能正確無誤的趨入解脫道呢?以下就二方面來討論:

一、應具何身——首先要具備「暇滿人身」,可參閱「道前基礎」的內容。而在暇滿的人身中,出家的修行又勝過在家者的方便與殊勝,這裡引七童女因緣論,介紹出家修行人的善妙,說明發願出家,精勤持戒,易於圓滿功德,離解脫道更近。

二、應修之道——應學戒、定、慧三學,以證得寂靜、調伏、清淨的涅槃位。此處先就三學的內容作詳細的說明,但因本冊是為中士道學人而說,故只先強調戒學的重要,並引經據典的反覆闡述;定慧二學,則在上士道中再作進一步的介紹。這個部分,師父為方便學者修學調伏煩惱,去除無明遮障,特別將十二緣起觀、慈心觀、不淨觀的修行法門完整的介紹出來,希望學人精勤修證,斷除煩惱,解脫輪迴。這樣也是中士道的圓滿。

top0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