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四個特質
十惡業
十惡業輕重的差別
果報介紹(黑業)
十善業
業餘差別
思惟別業果
思惟應行應止之理
四力淨修之理
發此意樂之量
附錄一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由以上總示的內容,了知想要遮止惡行,應該從思惟業果的差別,以及多多修習靜息惡業之心下手,但是如果已經造下惡業,又該如何懺除?有那些對治惡業的方法?以及如何防止再造?有關這些內容,必須進一步了解,特以四力淨修的道理。

  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雖然平時希望儘量不造作惡行,但是由於放逸,以及煩惱熾盛等增上緣,還是不免犯下惡業,若是有所違犯,千萬不可隨意放置不理,必須依照佛所說的還淨方法,極力地懺除。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有關如何懺罪使業障清淨的法門,小乘有別解脫戒還出的方法,大乘有菩薩戒還罪的法門,金剛乘也有各別懺罪的儀軌,雖然大小乘各有不同,但不論何罪,以四力法對治,皆可懺除清淨。

  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開示四法經中說:「慈氏,若是諸大菩薩成就四法,就能遮止一切罪惡,並且防止它繼續增長。那四法呢?就是能破壞現行的拔除力、有銷滅罪性功用的對治力、遮止罪惡的防護力,以及修歸依菩提心的依止力。」這四力,對於一定要受報的順定受業,都能遮止,何況是不一定要受報的順不定受業,當然更能淨除。這是因為這四力,具足了能斷除過去一切罪性、以及防止未來一切罪性再發生的功能。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第二力中分六:依止甚深經者,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依念誦者,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妙臂請問經云:「如春林火猛燄熾,無勵徧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闇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相者準提陀羅尼說:「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養供。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餘尚眾多。第三力者,謂正靜息十種不善,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能生此心,復賴初力。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這四力的內容是,一、拔除力:是對過去無始以來,所作的種種不善業,多起追悔之心。要讓此拔除力生起,必須多思惟修習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三果的道理。如思惟殺生,它的異熟果報,依其上中下品的差別,可分別墮三惡道;它的等流果報,不但感得短命、多病,而且生生世世都好殺生;它的增上果,是使外在的環境惡劣,大地鹹鹵、藥草無力等。修的時候,應該經由金光明經懺(附錄一)、以及三十五佛懺(附錄二)兩種方式悔除。這個拔除力,有劫奪罪性的功能,若是造罪而不懺除,罪性只會與日俱增,因此在修持兩種懺罪法時,心必須勇猛懇切,至誠懺悔,才能達到懺罪的功效。

  第二力中分六:二、對治力:此力能使罪性清淨,以及銷滅將要形成的罪。分為六項:

  依止甚深經者,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一)、依止甚深經者: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經的文句。如心經金剛經般若經等談般若性空的大乘經典。受持讀誦,並且多多思惟其中甚深的經義。

  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二)、勝解空性者:透過人無我、法無我的見解,開顯自性,深信自性本來清淨、光明。

  依念誦者,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三)、依念誦者:依金剛薩埵儀軌,念誦百字明咒,或種種殊勝的咒語。

  妙臂請問經云:「如春林火猛燄熾,無勵徧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闇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妙臂請問經中說:「如春天林中的大猛火,絲毫不費力氣就能燒盡整片的草木。同樣的,若是以戒風吹燃持咒的念誦火,如此精進的大猛燄,也能在瞬間燒盡種種的罪惡。也如日光照耀雪山,雪山因為不耐赫赫威光,而逐漸地消融。若是以戒日念誦的光明,照耀罪惡的雪山,雪山也將消融罄盡。又如在黑暗中燃置燈光,能在剎那間除滅黑暗,眾生千生中所集的罪惡黑暗,也能以念誦的燈光快速地遣除。」

  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相者準提陀羅尼說:「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依咒語念誦,一直到淨罪相現前為止。所謂的淨罪相,準提陀羅尼中曾說:「若是在夢中夢到口吐惡食、蛇蠍等;或飲酪乳、吐酪乳等;見到日月、飛行空中;或見大火燃燒、種種水牛、或在夢中制伏黑人;或見比丘、比丘尼等僧眾;或見出乳樹、騎象、騎寶馬、牛王等;或夢登山、登獅子坐、入微妙宮殿、聽聞說法等。」以上都是罪淨的象徵。

  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四)、依形象者:對於佛已經有了清淨的信心,依此清淨信心造立佛的形象。

  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五)、依供養者:對於佛、以及佛塔廟,作種種的微妙供養。

  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六)、依名號者:聽聞受持諸佛名號,以及諸大菩薩所有名號,就是誦持諸佛菩薩的名號。如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菩薩等名號。

  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餘尚眾多。以上所說對治的方法,是集學論中所宣說的,其餘還有很多除罪的方法,如本論中從依止善知識起,至上士道修菩提心為止,都是對治罪業的殊勝方法。

  第三力者,謂正靜息十種不善,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能生此心,復賴初力。三、防護力:就是正行防護十種不善業。日藏經中說,依此力能摧毀一切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殺生等十不善業。所有身口意三門的業障、一切的煩惱障、以及毀謗正法等障,都能因為極力地遮止,防護不再造,使得未來還沒有形成的罪因此銷除殆盡。毘奈耶廣釋中說,若是毫無防護的誠心,所作的懺悔,只是空話。阿笈摩中也對此防護力所含的密意而出此問:「日後是否起了防護之心?」所以,這個防護日後不再作惡之心,非常的重要。如何生起這個防護的心,還要依賴最初的懺悔力。最初的拔除力,是追悔過往,這裡的防護力,是防遮未來。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四、依止力:是修歸依、以及發菩提心。清楚認知三寶的功德,至誠歸依,成為依止力。發菩提心一念的功德,能銷除無量的罪障,所以也成了依止力。

  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總總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總而言之,佛為初修的行者,說了種種清淨惡業的法門,若能具足四力,就是圓滿對治一切的惡業。

 惡淨之理者。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困,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八千頌大疏中云:「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惡淨之理者。依此四力對治,為什麼能清淨惡業,即使是順定受業也能銷盡?

  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困,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修習四力對治,能使重報輕受,長報短受。如本來應該感得惡趣中極大的苦因,則變為只感得微小的苦;或是雖然投生惡趣,但不領受惡趣的苦;或只是在現生稍感頭痛,就可清淨惡業。如本來應該長時間受報的,會變為短期,或者完全不受。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這其中的差別,完全看修行人修四力對治的情況。譬如,是不是四力具全,還是只修其中的一、二項;修時的勢力猛不猛烈,是精進地修、還是緩慢地修;時間是否相續,是長時間的修、還是偶爾修等等因素來決定,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

  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諸經中以及毘奈耶律中都說:「縱然經過千百劫,所作的業也不會消失。」這是指沒有修習四力對治的結果,若是如法淨修四力對治,即使是順定受的業也能懺除清淨。

  八千頌大疏中云:「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八千頌大疏中云:「凡是修對治品,都可損減業力的種子,這是由於淨修有力的對治,就如鍊金時,只要火力具足,就能除盡金中所有的穢垢,此火力正是對治的力量,所以一切如謗法業等粗重的罪,都能完全除盡。同樣的道理,由妄執心所作的一切罪業,也能懺除清淨。諸經中所說,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應該指的是不修習四力對治而說,若不是如此,就是違反正理以及經中所說。另外,順定受業經過四力對治之後,變為不定受業,和本來就屬於不定受業的情況,是不相同的。因為不定受業,不修對治品,本來就不一定感果。」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由此可知,罪業是經由懺悔過去,防護未來等力,才能傷損它感果的功能,因為罪業的種子已遭破壞,所以雖然遇到外緣,也不能感果。惡業是如此,同樣由邪見、以及瞋恚心所摧壞的善根種子,也不感善果。

  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分別熾然論中說:「若是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而虧損其善根的種子;或是惡法,由厭患、訶責、防護、悔除等方式來對治,而傷損其惡業的種子,這兩者雖然遇到外緣,由於善、不善種子的功能已經傷損,又怎能感果?若是從惡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外緣的會合,或者沒有感果的時間因緣,難道不是從其根本拔除嗎?如經中所說,若是能夠受持正法,所有將來要順定受的惡業,都變為現生受。又說,應該前往惡趣的種種業,也只是感到些許的頭痛而已。假設是這樣,還有果報要受,這些許的頭痛,就算是從其根本拔除了嗎?種種的惡業,應該都要報完,如果應當感受地獄大苦的業,而結果不受一點地獄中輕微小苦的果報,又怎麼能算是從根本拔除?現在只略生起一點頭痛等苦,表示原本並不是完全沒有果報。」

  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慧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所以雖然不是真正能夠以對治力,摧壞煩惱的種子,但是由於懺悔及防護等力傷損它的種子,才能遇到外緣而不感果,內外因果的道理,大概就是如此。因此,若是勤修眾多善法,而不防護瞋恚心等破壞之因,是不會感善果的,所以必須盡力地防護邪見、瞋心等壞善之因,同時更要精勤地修習四力對治,以使惡業能夠還出清淨。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徧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如果能夠完全清淨所有的重惡業,為什麼經中說,這是指除了已經感果的業報之外而說的,如果已經感生盲等果報時,才行對治,當然難以淨除,若是還在因位,尚未感果,修四力對治,就容易遮止,佛說的密意如此,所以上面所說,並無任何的過失。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徧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分別熾然論中說:「如果說所有的罪惡都能懺除清淨,為什麼又說除了已感果的業報除外呢?已感果的意思,是指已經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身的因果應該如此,所以受此業報。為什麼不能清淨這些惡業呢?這是因為業果已轉成果報,即使以四力對治,也已無法產生功能,將惡業除盡。若是還在因位,尚未感果,而以四力對治,就能視對治力的強弱,是否圓具,時間的長短等因素差別,使它永盡。就像開示指鬘中提到未生怨等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未生怨阿闍世王的故事,佛在世時,他是摩竭陀國王,父名頻婆娑羅,母名韋提希,母親在懷胎時,有位相師占卦,說此兒將來必害其父,所以起名叫未生怨,就是未生以前,已經結怨的意思。阿闍世成人以後,親近惡友提婆達多,聽他的建言,幽禁父母,父親因此飢餓而死,於是便繼承王位,繼位後,吞併諸小國,威震四鄰。後來因為謀害父親的罪業,徧身生惡瘡,心中非常的恐懼,於是他心生慚愧的來到佛前,殷重地懺悔,惡瘡才漸漸地平癒。佛在涅槃後,有五百羅漢,結集佛經,阿闍世王,熱心護法,對興化佛法,出力最大。雖然如此,但是因為謀害父親的罪業,死後還是墮地獄。若是說已經心生慚愧、殷重地懺悔了,為什麼不能使他的惡業永盡,還是生在無間地獄當中?這是為了讓眾生信解所有業果的道理,所以示現了感生無間地獄的果報,這並不表示,四力對治不能永盡所有諸惡業。阿闍世王雖然墮生無間地獄當中,但是就如擊綵球,墮地即起,所以在墮入地獄不久,便從地獄出來,地獄猛火等苦,並沒有觸及到他,這就是最有力的拔除諸惡的根本,也同時證明順定受業一定要報,用強有力的對治,能使業報減至最輕,但卻不能完全不報。」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受報的輕重,和造業的對象,有很大的關係,其中的差別,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如毀謗大乘經典和菩薩,或瞋心殺害菩薩,雖然經過懺悔,業還是很重,主要是因為大乘的緣故。

  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三摩地王經中說:「勇授大王殺害華月嚴菩薩,雖然事後追悔,而建塔廟,經過九十五俱胝千年,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守護戒律,然而死後仍然墮在無間地獄當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長的時間,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是如此,並不表示他的悔罪沒有功效。若是不經過悔除,他所必須受的苦,將更大、更重、更久。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癒,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另外,藉由懺悔、防護等力,雖然能使惡業悔除清淨,但是這和原本無犯清淨,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就如菩薩地中所說,一旦犯了菩薩根本戒,雖然可以重受菩薩戒,也能夠還出清淨,但是這一世無論如何努力修行,也一定不能證得初地。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攝研磨經中也說:「世尊,假設有一人,由於親近惡友的緣故,而造了誹謗正法的重罪,這個人什麼時候才能脫離此罪?佛告妙吉祥童子說,曼殊室利,這個人要在七年當中,一日三時,至誠懺悔,才能清淨此業,之後至少要經過十劫的時間,方能證得初地。」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這就是說,惡業雖然已經淨除,然而要得菩薩初地,無論如何快速,也必須經過十劫的時間。所以說能完全清淨惡業的意思,是指感受苦果的輕重、大小、長短,能依對治力使它淨盡無餘,並不是與最初無犯清淨相同,因此要生起修道證果的時間,仍然非常遙遠,所以應當盡力地使最初不犯,而不是以為犯了可以經由懺悔淨除,而完全的不加防護。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癒,然終不如初未傷損。所以證道的聖者,都是嚴加護戒,即使是最微小的罪,也寧可捨棄性命,絕不明知故犯。如果懺悔淨除和最初無犯並沒有差別,就不須如此防犯了。這中間的道理,可以顯見於世間的例子,如傷了手足等,雖然可以經過治療,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最初沒有傷損前的完全相同。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了解整個業果的道理之後,就應該勵力地防惡修善。如集法論中說:「若是造作種種惡業,又沒有修任何的福業,錯誤顛倒的失正法而得非法,這種具足惡業的人,死的時候一定充滿怖畏,就像漂流在大海中一艘破散腐朽的船,隨時有沉沒的可能。若是已經修福業,未作惡業,行的都是善士的善妙法,死的時候一定不會心生怖畏,就如同乘坐一艘堅固的船,一定能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千萬不要像前者所作的那樣,而應該如後者所作的去行。

  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另外,如果只是樂於談論許多應該如何如何行的佛理言辭,而行為卻隨著放逸轉,他所獲得的義利非常的微少,還不如那些只知道很少的法義,卻能隨著所知的內容正行取捨,所獲的義利反而極大。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集法句中說:「如果有人只知道宣說一些佛法的道理,身心卻隨放逸轉,不能依教奉行,就好像牧人在數他人的牲畜,是無法獲得出家人的少分功德。假如能少談論佛理,隨正法行,便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而成就沙門的多分功德。比丘因為樂於防慎,深深地畏懼種種放逸行,因此能引導自己永出惡趣門,如大象出於淤泥。比丘由於樂於防慎,深深地怖畏種種放逸行,所以才能抖落一切的罪惡,如同大風吹盡落葉一般。」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親友書中也說:「如果希望求得善趣或解脫,就應該多多修習對業果的正知見,若是具有邪見,即使想行善妙行,也終究只能得種種的苦報。」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總而言之,對於善惡因果的道理,有正知見的人,就能成就一切大小諸乘,以及成辦所有下、中、上士的義利,因為業果的道理,是三乘人、以及三種士夫不可缺少的根本依處。所以,應該經常閱讀前面所說的內容,以及多多思惟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經阿笈摩經中所說的種種因緣故事,和參閱其他有關業果的經典,使心能生起猛利、恆常決定的信解,再把它當做最重要的義理來修行。

top03.gif